我在前两周做了一个自发式的个人挑战:在 20 小时的时间,不借助资金,借助自己的能力,合法合规地赚到 1000 美元。我选择了在 X 上 build in public,虽然我一开始对于这个任务,完全没有底:我能完成这个挑战么?
这期 newsletter,就是我对于这个项目的个人回顾。
我挑战用 20 小时赚 1000 美金|第 1 集
当一个有点"生锈"的产品设计师,设定了一个"健身打卡式"的挑战目标----在 20 小时内赚到 1000 美元,会发生什么?
我打开了全套 AI 工具箱,用 Figma Site 搭建一个适合找赞助的独立网站,全程在 Twitter 上公开记录每一步的进展与波折。
没想到才做到一半,就靠临时咨询项目赚到了 650 美元,离目标已经不远了。
在这一集中,你会看到整个"边做边播"的冲刺过程:
从快速用户调研,到用 Lovable 一键生成线框图,再到借助 ChatGPT 构建设计系统----更重要的是,我如何把用户反馈转化成真正的收入。
如果你是内容创作者、独立开发者,或者 UX 从业者,这一集会提供一些实战技巧,让你能快速用技能变现,提升 AI 工具的效率,并有信心向赞助商推销自己的项目。
如何在 20 小时内赚到1000美元(第二篇)
当一名产品设计师把周末变成"赚钱实验室"会发生什么?在本期记录里,我从零开始重建收入----没有外部资金,只有技能、AI 工具,外加一只 20 小时的倒计时。你将看到我在 Figma Sites 里"拆解--重构"个人媒体包网站,联手 ChatGPT + Lovable 秒级生成线框图,并在短短两天内接下 3 个付费顾问单,把收益推到 1 000 美元以上。我会拆解 ROI、可复用资产,以及如何把 X(原 Twitter)评论区变现为正式合同。你将学到:
如何捕捉微弱市场信号并快速转向
一套明天就能复制的顾问工作流
为什么"公开构建"能极速放大信任与销售
这套能让时间(和现金)都跑起来的技术栈:AI 提示词、设计"小窍门"、外联脚本
这是一次把 AI 驱动设计、公开叙事与快节奏顾问服务组合在一起、实时挣到 1 000 美元的实战案例。
下面是文字版的回顾:
20 小时赚 1000 美元:从 0 到 650 美元的中途总结
一句话版本:我为自己设定一场"20 小时=1000 美元"的极限实验,如今进度过半,仅凭咨询与小型产品原型已进账 650 美元。
为什么要自设「个人黑客松」
今年暂居中国陪家人治病,手上的设计项目大幅减少,感觉技能开始生锈。我不想只是空想恢复状态,于是把"回炉重练"升级成一次公开实验:限制总工时二十小时,禁止炒币和拉投资,只靠现有工具和经验去创造 1000 美元净收益,并把全过程实时分享给社群。这样既能逼自己进入实战模式,也能为同行和学生提供一个可复制的示范。
卖什么才有戏
思考商业模式时,我给自己罗列过三个方向。首先是做数字资产或 SaaS,这条路线可持续却需要完整开发周期;其次是投资理财,但它要求先拿出本金,与"零成本"规则冲突;最后是直接出售服务,这一条最快能够在二十小时内接单。复盘过去的收入结构后,我发现赞助对接、联盟分成以及设计服务最容易兑现,而我本身的优势是内容创作与产品设计,于是聚焦到"帮助 YouTuber 获得赞助"这一痛点。
只用十小时做出赞助人网站 MVP
确定方向后,我把半天时间投入到验证需求:在奥克兰的 YouTuber WhatsApp 群里抛出"如何快速搭建赞助人页面"的问题,得到的反馈显示大家确实尝试过却频频踩坑。接着,我用 ChatGPT 写出一版 PRD,交给 Lovable 生成 HTML 草稿,再把代码导入 Figma 进行视觉完善,并利用 Figma AI 自动生成配色与字体指南。十小时不到,一个既能用作案例展示又能充当我自己媒体包的响应式站点就上线了。
意外之喜:顾问服务率先带来 650 美元
我把搭站进度同步到 Twitter,没想到三位 SaaS 创始人直接私信,希望付费做设计评审。短短几天里完成三单咨询,到账金额约 650 美元,比网站本身更快兑现现金流。这再次验证了最初的判断:咨询服务是最快、最确定的变现方式。不过,我依然打算遵循原计划,把网站产品化路径走完,再统一复盘。
剩余四小时,下一步怎么走
未来几天里,我准备把剩余工时分配给三件事。其一是精修 landing page 文案,进一步强调"帮助创作者签约更多金主"的价值主张;其二是约见五位目标 YouTuber,展示示范站点并争取首个定制订单;其三是继续在 X/Twitter 直播所有进展,因为公开透明常常能带来额外机会。
挑战才过半,收获已超预期
到目前为止,我得到几条清晰的洞察。公开进度本身就是免费的市场测试和流量入口;借助 ChatGPT、Lovable 与 Figma 组成的 AI 工具链,原本需要数天的 UI 设计可以压缩到数小时;而先用咨询养现金流,再探索产品化,是"极限时间实验"里最安全的路线图。接下来,我会用最后四小时验证网站能否顺利产品化,并在挑战结束后制作一条完整复盘视频,分享所有数据和心法。
20 小时赚 1000 美元:我的极限挑战复盘
一行摘要:把 20 小时拆分成一次"小黑客松",不拉投资、不碰炒币,只靠设计与内容能力,照样滚出 1000 美元现金流,还顺手积累下一次爆发的资产。
为什么要给自己找虐?
去年陪家人在中国看病,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没有系统接触设计项目,感觉手感都要生锈。与其焦虑,不如把"恢复状态"升级成一次公开实验----在一两周内,用 20 小时赚到 1000 美元,并把所有过程透明分享给社群。一方面给自己重启实战模式,另一方面也想提供一个可复制的范例,证明个人技能在极限时间里依然可以产生可观价值。
投入与回报:全部数字说话
整个挑战的投入主要是时间。我累计投入了大约二十到二十五小时,其中不少时间其实是在通勤、排队或零碎空档里思考和决策。现金投入则为零,因为规则里就限制"不拉投资、不投机炒币"。最终收入分成两块:设计咨询赚到 650 美元,网站赞助相关收入 350 美元,总计 1000 美元。除此之外,我还获得了更难量化的"额外收获"----例如社交信用的提升、全新的学习曲线、以及跟随挑战而来的潜在客户与人脉。事实证明,咨询服务是最迅速、最确定的现金流入口,也替我后续探索产品化打下安全垫。
挑战结束后,我留下了哪些资产?
首先是内容资产。我在 Twitter 写了一整条线程,录了两条 YouTube 视频,还产出了一篇详尽复盘博客,这些都为下一次故事铺垫基础。其次是数字资产:我用 Figma Sites 搭建了一个 Sponsor Hub 演示站,同时整理出可复用的信息架构模板,方便以后为更多创作者快速定制个人站点。再者是流程资产。我把咨询服务拆解成一套清晰 SOP,从需求收集到评审,再到行动建议,整合成冷启动邮件和私信模板,下一次执行可以直接套用。最后是工具资产:在 ChatGPT、Lovable 和 Figma 构成的高效原型链路里,我摸索出一整套操作手感,还顺便激活了三个月的 Mobbin 账号,用来抓灵感。
方法与心法:五个最深的体会
第一,AI 与设计结合后能极大压缩 UI 生产周期。ChatGPT 生成 PRD,Lovable 出 HTML,Figma 负责视觉精修,原本需要几天的工作量被压到几小时。第二,公开构建(Build in Public)是免费的市场测试。我几乎按小时更新进度,实时收获反馈,甚至直接收到了付费咨询。第三,微弱信号往往隐藏巨大机会。一条看似随意的留言,就能孵化一笔咨询订单。第四,方向要及时转向。发现咨询变现最快,就先"卖脑袋"稳住现金流,再继续实验卖产品。第五,信任就是货币。必须先积累、再兑现,绝不能透支,否则下次没人再买单。
可迁移的原则与洞察
我的故事再次验证:清晰而有张力的个人叙事会驱动增长;如果希望别人掏钱,就要让信任有处安放,给出明确、可购买的挂钩;而在全球市场里,仍存在大量"想出海却缺执行"的优秀中国产品,这为咨询与课程双线并进提供了巨大空间。
下一站计划
接下来我准备把"月度主题挑战"常态化,每个月都设计一个小实验,持续累积案例与关注度。同时考虑发起"多人团体赛",邀请社群一起挑战,放大外部声量。在内容层面,我会提高英语输出比重,直接触达国际市场;在产品层面,下一轮目标是打造"二十小时内可打包售卖的迷你数字产品"。所有流程、模板、案例都会系统化沉淀,最终形成可销售、可教学的资料包。
结语:把体验变成杠杆
这次二十小时实验带来的,远不止账面的 1000 美元,更是一整套经验证的思维模型、工具链和市场反馈。你的下一场极限挑战准备好了吗?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也许我们能一起把它做成下一次公开实验。
你好,我是Bear(中文呢称大狗熊),是一位互联网产品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导师、获奖双语播客主播、高效阅读践行者,现住在新西兰的奥克兰,我喜欢分享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学习感悟,帮助大家一起成长。
《Bear学习派》是我每周通过邮件发出的关于科技、设计与效率的中文心得分享,涵盖好书解析、学习经验和职业感悟,完全免费!
订阅这个邮件,与 4500+ 位朋友一起学习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