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 订阅一个设计师?两步式提示词,进创业公司还是进大厂?
Hello 你好!
我最近处于一个一周半成两周更新的状态,做了不少内容。最大的消息是:我们开发的新产品 JAM 正式上线了!具体的细节会在下周再和大家分享。
这周先来回顾一些之前的有趣内容:比如我采访了在加州的设计师雅婷,她把自己做成了一个订阅制的设计工作室;还有一个「如何写两段式提示词」的技巧;以及英文视频——讨论在选择工作时,是去创业公司还是去大厂。希望你会喜欢。
本期 newsletter 由 Twitter 辅助工具 Twillot 赞助。
这款国内开发者做的工具,我用了两周,真心觉得是神器。它彻底解决了我的推签管理难题。这里查看我的分享。
我的专属优惠码:bearbig
在结算时输入优惠码,即可享受 40% 折扣!
网址:
https://twillot.com/?ref=bearbig
希望这个工具也能让你的推特体验更上一层楼。
本期内容:
雅婷:设计师订阅制,用设计思维来做设计工作室 - Subscribe a Product Designer!
用生成式 AI 规划研究
提示词写作技巧:Two-Stepping
进创业公司还是进大厂?设计师的职业抉择
本周推荐:
雅婷:设计师订阅制,用设计思维来做设计工作室 - Subscribe a Product Designer!
如果设计服务也能像会员一样按月订阅,你会不会觉得很酷?本期节目,我邀请了在美国旧金山创业的华人设计师——雅婷,她是 Brew Pot Design 的创始人,也是设计订阅模式的践行者。雅婷从公司上班族到独立工作室,一步步把月收入从1000美元做到9000多美元,全靠自己!
节目里,我们聊到她是如何开启设计订阅这条路,如何定价、突破自我怀疑、管理客户,以及作为独立设计师如何高效切换多项目。她还分享了AI时代下设计师的新挑战与机会,对自由职业者和设计师非常有启发。无论你是产品人、设计师,还是对科技创业模式好奇,这一期都值得收藏!
嘉宾金句:
用设计思维来做设计工作室。
大家现在会越来越不value纯粹的产出这件事情,而是更value你为什么这么选择。
我每周起码要有一天是完全跟设计跟工作完全不相干。
我对待客户是偏执地要把它做到。
我对这个商业模式的想法是,它起码不能比in-house差。
用生成式 AI 规划研究
NN/g 的 Michael 分享了一个比较正式的框架,讲如何用生成式 AI 来制定研究计划。对于我来说,在做一些传统 UX 研究项目时,我也会大量用到 AI 工具。但最重要的提醒是——一定要先去除数据中的敏感信息(如姓名、性别、个人信息、企业信息等),然后才能放心地利用 AI 的创造力来辅助。
文章建议研究计划应包含:
研究目标或研究问题
研究方法及执行细节
给参与者的任务或问题
目标参与者画像
招募用的筛选问卷
一个实用的技巧是把研究计划拆成多个部分,让 AI 分别处理,然后再把生成的结果拼成完整计划。比如:
模板提示词:我在 [公司类型] 工作,公司提供 [产品/服务类型]。我需要进行一项用户研究,了解 [用户某方面的信息或某个问题]。
示例提示词:我将开展一个研究,调查不同组织的 UX 从业者是如何建立和使用研究资料库的。请生成 10 个适合该研究的问题。
生成的问题可以多次迭代,在新会话中补充更多,最后将它们导入到离线文档(如 FigJam 或 Google Docs)中进行分组、去重和改写。选定最终的问题后,可以再开新会话,确保不相关的问题不在上下文里。
此外,AI 也能帮你建议研究方法、定义纳入标准(招募条件)、编写任务说明(注意不要直接引用链接文本)、撰写中性语气的招募邮件,以及设计能隐藏研究目的的筛选题。
我的个人感受:
我觉得这个方法很适合那些需要“快速成型”的研究场景。AI 不会替你做判断,但它能帮你快速列出可能的问题、方法和材料,从而把更多时间留给洞察和分析。关键是要把 AI 当作一个合作伙伴——你提供背景和方向,它帮你补齐细节和发散思路。安全和隐私必须放在第一位,其他部分尽情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拓展。
原文地址(文章):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plan-research-ai/
提示词写作技巧:Two-Stepping
这篇由 Rob Lennon 分享的帖子介绍了一个叫 “two-stepping” 的提示词写作方法。虽然是一年多前的内容,但现在看依然有参考价值。
核心思路是分两步走:
先写正常的指令,告诉 AI 你想要的内容或格式。
在同一个提示里加一句,例如:“First, output your response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above. Then…” —— 第二步再让 AI 对第一步的输出进行总结、扩展、重构或检查。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一次性把产出和后续加工整合到一个提示里,减少多轮对话的来回,也更容易保持上下文一致性。
我的个人感受:
我觉得这种技巧很适合在需要“加工+润色”的场景,比如先让 AI 产出原始文案,再立刻让它帮忙缩短成标题、提炼成要点,或者转成另一种风格。尤其是在内容创作和生产流程里,可以节省大量切换任务的时间。虽然现在 AI 的上下文能力比以前强很多,但“two-stepping”依旧是一个能让结果更可控的好工具。
原文地址(帖子):https://readwise.io/reader/shared/01hvmjw5p3tntbxd3y4r4bh6wt/
进创业公司还是进大厂?设计师的职业抉择
你应该追逐知名科技巨头的光环,还是一头扎进小而灵活的创业公司?在本期内容里,我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从新西兰最具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到只有2个人的初创团队——带你看清其中的真实权衡。我们将逐一比较:品牌知名度、薪酬福利、导师资源、公司政治、个人影响力,以及学习速度。
亲历者视角告诉你,大厂与小厂如何塑造你的技能、影响力和长期职业成长——并教你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最佳选择。
你好,我是Bear(中文呢称大狗熊),是一位互联网产品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导师、获奖双语播客主播、高效阅读践行者,现住在新西兰的奥克兰,我喜欢分享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学习感悟,帮助大家一起成长。
《Bear学习派》是我每周通过邮件发出的关于科技、设计与效率的中文心得分享,涵盖好书解析、学习经验和职业感悟,完全免费!
订阅这个邮件,与 4700+ 位朋友一起学习进步:)
订阅邮件通讯 Newsletter
💌 Bear Academy Newsletter: 我的每周邮件通讯,分享海外设计、职场的经验、技巧与工具,免费订阅(中英双语,请各取所需)。
联系 Contact
Beartalking.com - 我的博客,包含了所有中英文文章
https://twitter.com/bearbig - 我目前主要活跃的社交平台
bear@beartalking.com - 邮件
LinkedIn.com/in/bearliu - 我的主要英文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