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 “我想AI创业,但不知道如何开始?”
宝藏不在远方,而就在你脚下。
Hello 你好!
前几天和一位还没找到方向、但很想创业做AI的朋友聊天,谈了不少话题,有几个点我觉得挺值得记录的:
第一:非技术的人,学编程还是找技术合伙人?
我觉得这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两件事都要做。
先自己写一个 demo 出来。哪怕是用 vibe coding 拼一拼、糙一点,也能验证思路。可以发给朋友、社媒上看看,有没有人感兴趣,有没有反馈。
再找合伙人解决后续的技术挑战。千万别想着什么都靠自己搞定。如果你自己硬撑,等你真的拿到钱、上线产品、遇到技术瓶颈的时候,那种「知道问题在哪,但自己搞不定」的痛苦,比失败还难受。
第二:两个人的小团队,忙得过来吗?
我是个非常现实主义的人,我会经常梳理自己「当前阶段的资源有多少」,然后决定「现在能做的事是什么」。比如最近因为家庭原因,我每天可能只能工作 2~3 个小时。那我就会逼自己排序,选出这段时间里「最有价值的事」来做。
这是一种理性。但我感性那一面也会告诉自己一句话:做不了就做不了吧,天不会塌下来。
第三:选什么方向?做小案例?行业不性感怎么办?
这位朋友会担心:
“我做的项目看起来不性感、不是 AI Infra、也不是消费级爆品,是不是没搞头?”
我觉得对于非技术出身的人来说,你的行业经验、对场景的理解,就是你的护城河。
这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的故事:
宝藏不在远方,而就在你脚下。
你不一定能做出下一代 AI 模型,但你完全可以把 AI 嵌入进你熟悉的行业场景里。别人不知道行业痛点,你知道;别人搞技术难题,你用得上。
第四:找技术合伙人,怎么让对方愿意跟你干?
想清楚一个现实问题:
“如果你的点子,一个程序员自己就能做,那他为什么要让你加入?”
这个时候,你就要能拿出你的价值,比如:
你有真实的用户洞察、行业背景;
你能搞定市场、内容、渠道、产品定义;
你不是「找人打工」的心态,而是真的想一起做事。
另外,程序员这个群体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别把他们想成市场部的合作者,你要把他们当成工匠,比如装修队里的泥瓦匠师傅。
他们讲的是”有没有清楚的图纸”、”材料准备齐不齐”、”能不能干成活”,而不是 PPT 上的”宏大战略”。
理解这点,合作会顺很多。
本周推荐
如何在焦虑时代保持心理平衡:5个免费的小习惯 - Five Free Habits for Overcoming FOMO
在这个「随时在线、永远待命」的时代,我们的心理状态几乎没有休息的机会。
这期节目,我想和你分享 5个不花钱、却能让你重新找回平衡的心理习惯。
这些方法不需要心理咨询或冥想APP,只要每天花一点时间,就能帮你重启思绪,稳定情绪。
你将会学到:
• 如何通过 Morning Pages 晨间日记 清空脑中杂念、激发灵感;
• 为什么建立一个 反馈能量墙(Feedback Gallery) 能提升自信;
• 早晨阳光如何改善睡眠与心情;
• 一杯咖啡 + 音乐 + 无网络 的 20 分钟静心体验;
• 以及我最爱的 动态冥想方式 —— 滑板、散步,或任何让你全神贯注又放松的运动。
如果你最近感到焦虑、分心、疲惫,
这 5 个习惯也许能帮你找到新的平衡点。
🎧 音频版请收听 BearTalk 播客
📺 更多内容请访问 youtube.com/@bearLiu
别吝啬赞美:英语里的感谢是你的超能力
咱们中国人真的不太擅长说“谢谢”或夸别人。但这反而给你一个巨大的机会,特别是在学英语的时候,如果你能有意识地练习表达感谢和赞美,这会成为你的超级技能。
阅读原文:
https://blog.jamtalk.co/p/express-gratitude
Psychological Design:7 种用心理学提升转化的设计策略
这篇来自 Outcrowd Studio 的文章讲得非常实在——
设计不只是好看,而是要让用户更容易行动。
它总结了 7 种心理学策略,用在界面、网页、产品或广告上,都能明显提升转化率。
文章里有几个重点特别值得记下来:
减少认知负载(Cognitive Load)
用户在页面上“迷路”的那一刻,就是流失开始的瞬间。
所以要避免视觉噪音、复杂表单、跳来跳去的导航。结构越简单,用户越容易坚持到底。
注意力管理(Attention Management)
转化率的核心在于“焦点”——页面应该只引导一个主要动作。
干净的排版和清晰的层级能让人自然地跟着走,不需要解释。
格式塔原理(Gestalt Principles)
对设计师来说这部分最熟悉:亲密性、相似性、对称与非对称、图形与背景。
比如——人脑会自动把对称元素视为一个整体,而附近的非对称元素则成为视觉焦点。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不对称的小按钮,反而能最吸睛。
人性化(Human Connection)
让品牌与真实的人绑定起来。展示幕后、团队、故事——让观众能“看见人”,而不是只看到 logo。
教学式营销(Teach, Don’t Sell)
人们喜欢被教导、被鼓励、被帮助去“变得更好”。
所以,与其推销,不如示范。内容应该以教育为主,销售自然跟着发生。
整篇文章的核心,其实是在提醒设计师:
设计不是装饰,而是行为心理的延伸。
当你懂得如何管理注意力、塑造焦点、减少认知负担、强化人性连接——
你就能用设计的方式,让用户更轻松地完成他们本来就想做的事。
原文地址:
👉 Psychological Design: 7 Tactics to Convert Leads into Customers (Medium)
The Smartest Way to Ride the AI Gold Rush
最近看了 Iman Gadzhi 的这支视频:《The SMARTEST Way to Capitalize on the AI Gold Rush》。
虽然他讲的道理不算新,但总结得挺有意思——尤其是关于**“AI 不是终点,而是杠杆”**这句话。
他反复强调两点:
AI 是基础设施,不是答案。
它更像是一套“电力系统”,让你能更快、更高效地把想法落地。
真正的关键不是“怎么用 AI”,而是你要解决什么问题、创造什么价值。
这波窗口期不会太长。
现在 AI 工具的红利还在,但三五年后可能就成了默认能力。
所以现在的机会,不是去追下一个工具,而是把自己已经擅长的领域,用 AI 放大十倍。
他也提到一些实用的小建议,比如:
不要滥用“万能型”AI 工具,去找能深度嵌入你工作流程的那种。
从具体问题出发,比如“我如何更高效地写销售页”“我如何每天节省两小时编辑视频”,
而不是“我今天试试十个新 AI 工具”。
我挺认同他这点——这场“AI 淘金热”,其实不是谁挖得快,而是谁挖得准。
AI 不是目的,而是让你已有的优势放大的工具。
抓住这个阶段,做你已经擅长的事,但用更聪明的方法去做。
原视频地址:
👉 The SMARTEST Way to Capitalize on the AI Gold Rush - YouTube (Iman Gadzhi)
你好,我是Bear(中文呢称大狗熊),是一位互联网产品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导师、获奖双语播客主播、高效阅读践行者,现住在新西兰的奥克兰,我喜欢分享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学习感悟,帮助大家一起成长。
《Bear学习派》是我每周通过邮件发出的关于科技、设计与效率的中文心得分享,涵盖好书解析、学习经验和职业感悟,完全免费!
订阅这个邮件,与 4700+ 位朋友一起学习进步:)
订阅邮件通讯 Newsletter
💌 Bear Academy Newsletter: 我的每周邮件通讯,分享海外设计、职场的经验、技巧与工具,免费订阅(中英双语,请各取所需)。
联系 Contact
Beartalking.com - 我的博客,包含了所有中英文文章
https://twitter.com/bearbig - 我目前主要活跃的社交平台
bear@beartalking.com - 邮件
LinkedIn.com/in/bearliu - 我的主要英文社交平台





